森蒂菲香氛课堂:中国香文化智慧——香气养性
发布时间:2019-12-20

      “香气养性”是中国香文化的核心内容,是我国先贤达人历经数千年的不懈努力,探寻、总结出来的观念,也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养生理念的根本区别。“香气养性”概念最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完备于汉代。

  在中华传统的思想文化中,判断一个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根本依据,不仅仅是身体健康素质,而是生命整体的健康,包括身体、思想、行为等。其中,“本性”被视为决定性因素,先贤日“性命相合性为本”。一个本性圆融、道德高尚的人,不仅会拥有健康的身心、通达的智慧,而且还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,乃至是流芳百世的伟人名仕。

森蒂菲

  “香气养性”的理念与儒家的“养德”相类似,都是要求先修身养性,使自己成为一个心性、体魄皆健康的人,才能谈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道家的“修真炼性”、佛家的“明心见性”,都是寻求解决人生最根本的问题。而香气养性则不同,其方法简便易行,完全融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在古人看来,香气能够起到对本性的滋养、约束及能量补充的作用,还能愉悦性灵、启迪智慧。

  先秦时期,人们已经认识到,须从“性”、“命”两方面同时兼和才能达到养生、养性的目的。同时,他们也认识到,人对香气的喜爱是一种自然的本性,香气与人的身心也有密切的关系,香气对人可以起到养生养性之效用,从而初步形成了“香气养性”的观念。

  如《荀子·正论》言,“居如大神,动如天帝”的古天子重于安养,出行车驾也要饰以香草,“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,侧载睪芷以养鼻,前有错衡以养目”。

  孔子在生活中也注重养生,并且很讲究食物的气息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、“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”(《论语·乡党》)

  《荀子·礼论》曰:“ 刍豢稻梁,五味调香,所以养口也。椒兰芬苾,所以养鼻也......故礼者养也。”

  《素问·金匮真言》日:“中央黄色,入通于脾,开窍于口,藏精于脾,故病在舌本。其味甘,其类土,其畜牛,其谷稷,其应四时,上为镇星。是以知病之在肉也。其音宫,其数五,其臭香。”

  百姓以香草、香囊为美饰,君子、士大夫更用香物陶冶、修明情志与身心,借外在的佩服,修内在的志意,“佩服愈盛而明,志意愈修而洁”。屈原《离骚》中有明言,自己以香草为饰是效法前代大德,“修能”与“内美”并重: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”、“謇吾法夫前修兮,非世俗之所服。”

  香气养性的概念发掘了香气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价值,其讲究“芬芳”、“养鼻”,有别于祭祀中的“燔柴升烟”;故又引导了对香品的使用。“香气养性”的观念对于后世香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,也成为中国香文化的核心理念与重要特色。两汉上层社会之流行用香、魏晋医家及文人之重视用香也与这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。而这种影响到现在也仍在延续,现今,不少文坛伟人、艺术名仕、与书法大家在作文作画时,仍有焚香,以陶冶性情、静心凝神。

森蒂菲各省份直辖市均有办事处
    电话:4006-020-611  邮箱:sendifei@scent-e.biz   

  版权所有©广州森蒂菲香氛科技有限公司   ICP备案号:粤ICP备19112586号-1